一、从街头到赛场:裴体育的逆袭之路
清晨五点的城市还浸在薄雾里,老城区的篮球场上已经传来拍球声。十五岁的裴远志正对着斑驳的篮板练习投篮,汗水顺着鬓角流进衣领,他却浑然不觉——这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晨练。那时的他从未想过,这个习惯会让他成为后来被称为“裴体育”的传奇。
裴远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,父亲是工厂钳工,母亲摆摊卖早点。小学时他因为个子高被选入校篮球队,从此迷上了篮球。可家境贫寒,买不起专业球鞋,他就穿哥哥淘汰的运动鞋,鞋底磨穿了就用胶水粘。初中毕业时,市体校来招生,教练一眼看中了他惊人的弹跳和爆发力,破格录取了这个没受过系统训练的孩子。
进入体校的第一年,裴远志就遇到了瓶颈。同批学员大多来自体育世家,基础扎实,而他连基本的运球都显得笨拙。更糟糕的是,一次训练中他扭伤了脚踝,医生建议休息三个月。可他不肯放弃,每天趁队友们午休时,悄悄去康复室做力量训练,用毛巾绑着沙袋练深蹲。三个月后,当他重返球场时,不仅完全恢复了状态,甚至比之前更强壮了。这次经历让他明白:“体育不是天赋的专利,而是汗水的勋章。”
二、训练室里的“疯子”与“诗人”
如果说赛场上的裴远志是冷静的指挥官,那么训练室里的他就是个“疯子”。为了提升核心力量,他发明了一套“地狱式腹肌训练法”:每天200个卷腹分为十组,每组20个,组间休息不超过10秒;每周三次负重深蹲,重量从50公斤逐渐加到100公斤。最夸张的一次,他在腿伤未愈的情况下,依然坚持完成当天的训练计划,结果导致半月板损伤,不得不休养半年。
但裴远志从不认为自己是“疯子”,他说:“体育是身体的诗,每一滴汗水都是韵脚。”训练间隙,他会坐在角落读《论语》或《孙子兵法》,把古人的智慧融入战术思考。比如在比赛中遇到逆境时,他会想起《孙子兵法》中的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鼓励队友放手一搏;而在日常训练中,他又像孔子那样强调“循序渐进”,反对急功近利。这种“刚柔并济”的风格,让他的训练既充满强度,又蕴含哲理。
三、赛场外的温度:体育精神的延伸
2018年,裴远志因严重膝伤宣布退役,那年他才28岁。许多俱乐部开出高价邀请他担任教练,但他选择了回到家乡,创办了一家名为“裴体育”的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心。
中心的学员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,学费全免。裴远志说:“我小时候也穷,知道体育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——不仅是强健的身体,更是面对生活的勇气。”他亲自设计课程,除了篮球训练,还加入了心理辅导和团队协作游戏。有一次,一个叫小宇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变得孤僻,裴远志没有强迫他训练,而是陪他聊天,带他去爬山。渐渐地,小宇重新开口说话,甚至在比赛中主动传球给队友,最终带领队伍赢得了区级比赛的冠军。
如今,“裴体育”已经在三个城市开设了分支机构,培养了上千名学员。裴远志常说:“体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奖牌,而是在汗水中学会坚持,在失败中懂得谦卑,在团队合作中找到归属感。”对他来说,这或许才是“裴体育”真正的含义——用体育的力量,点亮更多生命的火花。
当我们谈论体育时,我们谈的不是胜负,而是生命的态度。裴远志用一生诠释了这一点:无论是赛场的拼搏,还是场外的奉献,体育始终是一种信仰,一种让人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的力量。而“裴体育”这三个字,早已超越了名字本身,成为一种精神的符号——它告诉我们,只要敢拼、敢闯、敢付出,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,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。